《憫農》是我們小學階段必學的一首詩,很多家長都會用這首詩來教育孩子珍惜糧食,做好光盤行動,這首詩中的“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”表示了農民種植農作物的辛苦,而“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則提醒我們如今的糧食來之不易,務必要好好珍惜切勿浪費的意思。那么這首詩中的“鋤禾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能不能用“鋤草”來表達呢?
《憫農》
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
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?
《憫農》是唐代詩人李紳的一首五言古詩,也是一首古往今來婦孺皆知,耳熟能詳,流傳甚廣的經典古詩文。
這首詩的意思是說:農民正冒著中午的大太陽,在田地里鋤禾,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。又有誰知道這盤中的飯食,每一顆一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?
《憫農》中的“鋤禾”為什么不能用“鋤草”表達?
看法一:
禾,嘉谷也。二月始生,八月而孰。得時之中,故謂之禾。古代指粟,即今之小米,后來也通指谷類植物的統稱。所以"禾"字大多與農作物有關。
"禾"是民間的一種普遍性習慣叫法,意思就是鏟除禾苗中長出來的雜草。
其次,"鋤禾"也意指對禾苗的四周進行松土和施肥,農作物只有通過松土,可以讓作物根系更加發達。這種除草、松土(或培土)、施肥等一系列辛勞,才能保證禾苗茁壯成長和最終的豐收。
看法二:
“鋤禾日當午”中“禾”,指的不單單是“禾苗、莊稼苗”的本意,而是指的其引申意“禾田、莊稼地”,“鋤禾”一詞,其實完全是平白如話,就是現在中原地區農民日??谡Z中所說的“鋤地”的意思。而“鋤”之一字,則指的是“中耕、除草”的過程。綜合而言,“鋤禾”實際指的是“借助中耕翻土之機順便除掉田間雜草”。
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關于《憫農》中的“鋤禾”是什么意思,以及能不能用“鋤草”來替換的相關解釋,各位父母在輔導孩子的時候可以重點講解一下,讓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識點。